“三层的核心区是周边商品区,常规区是居家生活区。”

    “顶层的核心区是餐饮区,常规区是观影区。”

    梁轻帆一边带着三人在里面逛,一边耐心介绍。

    这个分区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

    商场中的楼层分配其实是有一定潜规则的,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:刚需产品尽量安排在上层,而容易冲动消费的的高利润产品尽量安排在低层。

    例如,餐饮和家电产品一般在上层,而化妆品、首饰等一般在底层。

    这是因为随着层数的提升,人流量会相应减少。

    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是固定的,一般是有需求才会来逛,不可能突然逛着街就想买个冰箱。所以即使放在上层,消费者也一定会去看。

    餐饮也是同理,逛累了就要吃饭,不可能心血来潮就不吃了。

    把这些放在上层,不会降低顾客的消费欲望,又能尽可能地让他们多逛几层,把人流量往上引导。

    而化妆品、首饰等等,往往是因为冲动而购买,它们的利润又比较高,所以放在底层,既能承受较高的租金,又可以通过巨大的人流量获得不错的利润。

    梁轻帆的规划,显然也是遵循了这一规律。

    餐饮区放在最上层,顾客从下往上逛,逛累了正好吃个饭。而数码产品和游戏体验区放在下层,能够充分利用人流量,提升营业额。

    至于“常规区”和“核心区”的区别,主要在于环境的不同。

    核心区有巨大的玻璃幕墙,采光极佳,宽敞、明亮、视野开阔,整个区域不会被分隔,高度一体化。

    很多数码产品的门店都会采用大量的玻璃设计,而且层高很高,就是为了给消费者营造一种高端大气的感觉,提升他们的购物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