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应摩竭陀国瓶沙大王之请,与五百比丘离开舍卫国,辗转东行,一路游化,渐渐回到阔别已久的王舍城。瓶沙大王遍告群臣:“我要毕生供养佛僧,你们也要带动平民依次供养,如此可以感受无穷福报!”
他在王宫门前建了一座大讲堂,接待工作刚刚就绪,听说佛已经来到竹园了,非常高兴,立刻乘坐羽葆之车赶去见佛,礼足后坐在一面,问佛:“我已经为世尊准备了四事供养,也让群臣各办饮食,次第招待佛与僧众,这样做合不合适呢?”
佛连连称善说:“好啊好啊,大王利益广大,能使诸天和世人广种福田!”
翌日平旦,佛来到王宫就餐,饭后为大王和群臣说法,许多人当场证得初果。
佛在祇园说过,修道有四种情形,一是三毒多,五根差,修得慢;二是三毒多,五根好,修得快;三是三毒少,五根差,修得慢;四是三毒少,五根好,修得快。前两者因为烦恼多是苦修,后两者烦恼少是乐修。但不是烦恼太多,修得太苦,就是五根不力,成就太慢,要么靠天生烦恼少,根性好,所以成就快,都不便于普及。唯有佛法是中道,适合所有人修行,成就也快。八正道就是乐修和速成道。其中四禅乐便有七果功德,一是现世成就,二是临终成就,三是中阴成就,四是生到天上即成就,五是生天后无须久修即成就,六是生天后适度修行即成就,七是逐步进修至色究竟天而成就,迟早都能成就阿罗汉,解脱生死。
舍利弗曾经由衷地赞叹说:“世尊所说微妙第一,下至女人亦能受持,于现法中自身作证,不受后有!”不论男女老幼,只要如法修行便能轻松证果,获得当下的幸福解脱。这是佛法的优势。
王舍城中,人民无论贵贱贫富,都请佛僧吃饭。梵志们商议着,每户出金钱二两供养佛僧。鸡头梵志是特困户,因无力置办伙食,梵志们不许他入伙。媳妇让他去找城东大长者借钱:“说好了七天后还钱,若是还不起,我们夫妻二人就卖身为奴!”鸡头梵志从不奢蜜多罗家借到二两金钱,回来想入伙,可是梵志们还是不要他。二人无奈只好去见佛。
佛说:“你们现在便可以为如来和比丘们准备饮食了!”
鸡头梵志疑惑不解地看他媳妇,媳妇说:“就听佛的,还愣着干啥?”
鸡头梵志于是起身请佛应供,佛默许了。在佛力的加持下,梵志以这仅有的二两钱,置办了丰盛的饮食,供养佛与僧众,最后仍有剩余。佛让他继续供养佛僧七日。七日后,鸡头梵志随佛出家,修行四禅,成为三明阿罗汉。
一日,佛在迦兰陀竹园对比丘们说:“众生总是与同界者在一起,与同界者相投合,怎么讲呢?我所说的是,众生心不善时就与不善者相投合,心善时就与善者相投合;心地高尚时就与高尚者相投合,心地卑鄙时就与卑鄙者相投合。
有时候,我看到在近处经行的比丘,跟随憍陈如的人都是上座、多闻和大德比丘,出家时间久,梵行修得好;跟随大迦叶的人都是少欲知足,不留剩饭的苦行头陀;跟随舍利弗的人都是有大智慧、有辩才者;跟随大目揵连的人都是有大神通者;跟随阿那律的人都是天眼明彻者;跟随二十亿耳的人都是勇猛精进,专勤修行者;跟随陀骠的人都是能为僧众置办供具者;跟随优波离的人都是通达律法,持戒有素者;跟随富楼那的人都是有辩才会说法者;跟随迦旃延的人都是分别诸经,善说法相者;跟随阿难的人都是多闻总持者;跟随罗睺罗的人都是持戒很好,按律修行者;跟随提婆达多的人都是修习各种恶业者。这就叫作比丘常与信众在一起,与同界者相投合。因此,诸位比丘要善于区分各种不同的人群范围。比丘如果不知界,不知处,不知因缘,不知是处非处,便是愚痴比丘;如果知界、知处、知因缘,知是处非处,便是智慧比丘。”
所谓总持就是全面掌握了佛法。所谓界或指社会生活圈子,或指主客观世界的某些类别。处是内六入处、外六入处的处,也叫六根六尘。如佛说,若比丘如实知此十二处者,名为知处,所谓如实知“眼处、色处,耳处、声处,鼻处、香处,舌处、味处,身处、触处,意处、法处。”
所谓是处、非处,是指辨别是非的标准。如果以佛法做为判断正误的标准,那么违背佛教教理教义和基本常识的说法,便是“终无是处”的错误说法,符合佛教教理教义和基本常识的说法,便是“必有是处”的正确说法。
例如佛说:“若世中有二如来者终无是处,若世中有一如来者必有是处。”同一时期只出一尊佛,这是正确说法。如果有人说同时出现二佛那就一无是处。
佛说:“若见谛人舍离此内,从外求尊、求福田者终无是处!”具足正见的人只归依现在佛,假使有人说“释迦佛教导我们归依其他佛”,那一定不是佛教。
他在王宫门前建了一座大讲堂,接待工作刚刚就绪,听说佛已经来到竹园了,非常高兴,立刻乘坐羽葆之车赶去见佛,礼足后坐在一面,问佛:“我已经为世尊准备了四事供养,也让群臣各办饮食,次第招待佛与僧众,这样做合不合适呢?”
佛连连称善说:“好啊好啊,大王利益广大,能使诸天和世人广种福田!”
翌日平旦,佛来到王宫就餐,饭后为大王和群臣说法,许多人当场证得初果。
佛在祇园说过,修道有四种情形,一是三毒多,五根差,修得慢;二是三毒多,五根好,修得快;三是三毒少,五根差,修得慢;四是三毒少,五根好,修得快。前两者因为烦恼多是苦修,后两者烦恼少是乐修。但不是烦恼太多,修得太苦,就是五根不力,成就太慢,要么靠天生烦恼少,根性好,所以成就快,都不便于普及。唯有佛法是中道,适合所有人修行,成就也快。八正道就是乐修和速成道。其中四禅乐便有七果功德,一是现世成就,二是临终成就,三是中阴成就,四是生到天上即成就,五是生天后无须久修即成就,六是生天后适度修行即成就,七是逐步进修至色究竟天而成就,迟早都能成就阿罗汉,解脱生死。
舍利弗曾经由衷地赞叹说:“世尊所说微妙第一,下至女人亦能受持,于现法中自身作证,不受后有!”不论男女老幼,只要如法修行便能轻松证果,获得当下的幸福解脱。这是佛法的优势。
王舍城中,人民无论贵贱贫富,都请佛僧吃饭。梵志们商议着,每户出金钱二两供养佛僧。鸡头梵志是特困户,因无力置办伙食,梵志们不许他入伙。媳妇让他去找城东大长者借钱:“说好了七天后还钱,若是还不起,我们夫妻二人就卖身为奴!”鸡头梵志从不奢蜜多罗家借到二两金钱,回来想入伙,可是梵志们还是不要他。二人无奈只好去见佛。
佛说:“你们现在便可以为如来和比丘们准备饮食了!”
鸡头梵志疑惑不解地看他媳妇,媳妇说:“就听佛的,还愣着干啥?”
鸡头梵志于是起身请佛应供,佛默许了。在佛力的加持下,梵志以这仅有的二两钱,置办了丰盛的饮食,供养佛与僧众,最后仍有剩余。佛让他继续供养佛僧七日。七日后,鸡头梵志随佛出家,修行四禅,成为三明阿罗汉。
一日,佛在迦兰陀竹园对比丘们说:“众生总是与同界者在一起,与同界者相投合,怎么讲呢?我所说的是,众生心不善时就与不善者相投合,心善时就与善者相投合;心地高尚时就与高尚者相投合,心地卑鄙时就与卑鄙者相投合。
有时候,我看到在近处经行的比丘,跟随憍陈如的人都是上座、多闻和大德比丘,出家时间久,梵行修得好;跟随大迦叶的人都是少欲知足,不留剩饭的苦行头陀;跟随舍利弗的人都是有大智慧、有辩才者;跟随大目揵连的人都是有大神通者;跟随阿那律的人都是天眼明彻者;跟随二十亿耳的人都是勇猛精进,专勤修行者;跟随陀骠的人都是能为僧众置办供具者;跟随优波离的人都是通达律法,持戒有素者;跟随富楼那的人都是有辩才会说法者;跟随迦旃延的人都是分别诸经,善说法相者;跟随阿难的人都是多闻总持者;跟随罗睺罗的人都是持戒很好,按律修行者;跟随提婆达多的人都是修习各种恶业者。这就叫作比丘常与信众在一起,与同界者相投合。因此,诸位比丘要善于区分各种不同的人群范围。比丘如果不知界,不知处,不知因缘,不知是处非处,便是愚痴比丘;如果知界、知处、知因缘,知是处非处,便是智慧比丘。”
所谓总持就是全面掌握了佛法。所谓界或指社会生活圈子,或指主客观世界的某些类别。处是内六入处、外六入处的处,也叫六根六尘。如佛说,若比丘如实知此十二处者,名为知处,所谓如实知“眼处、色处,耳处、声处,鼻处、香处,舌处、味处,身处、触处,意处、法处。”
所谓是处、非处,是指辨别是非的标准。如果以佛法做为判断正误的标准,那么违背佛教教理教义和基本常识的说法,便是“终无是处”的错误说法,符合佛教教理教义和基本常识的说法,便是“必有是处”的正确说法。
例如佛说:“若世中有二如来者终无是处,若世中有一如来者必有是处。”同一时期只出一尊佛,这是正确说法。如果有人说同时出现二佛那就一无是处。
佛说:“若见谛人舍离此内,从外求尊、求福田者终无是处!”具足正见的人只归依现在佛,假使有人说“释迦佛教导我们归依其他佛”,那一定不是佛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