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首更送达】

    “老师觉得,这天下贤才,都在哪里?”扶苏提出了一个很大的命题。

    淳于越思虑良久,这才道:“草民以为,贤才在野。国家不识英才,故英才遗于民间。”

    “如何,这天下贤才,能为国家所用?”扶苏又问。

    “自然是天子圣明,众正盈朝!”淳于越有些摸不准扶苏的意思,试探着回答。

    扶苏又问:“老师可有策略?”

    见扶苏的确是对这感兴趣,要深究下去。淳于越没有再试探,而是大喜过望,正色道:“若想尽收天下贤才,草民不敢想象。但使更多百姓可入朝为国谋利,草民倒有几点意见。这第一,自然是王上不可随心所欲,乱大秦规章制度。这亲近小人不可取,国家自有制度,如何能因人乱法?”

    扶苏听着,心中有些古怪。身为大儒,这淳于越怎么一派法家门生的模样,叫扶苏心中好生疑惑。

    按捺住性子,扶苏继续听。

    “这第二,自然是简拔品德上佳之人。对德行有亏的大臣,予以惩罚。对操守上佳之人予以褒奖。至此,朝中风气改善,自然,朝中大臣引荐之才也不会差了。”

    “第三,便是郡县才干之人,王上要多多注意。这些直面百姓,施政地方之干臣治才多有可取。大秦历来强于东方诸国,便是有地方吏员臣僚,勤习政务,治才有术之缘故。”

    “至于这第四……臣请网上拨付钱粮,修筑学校。教化百姓,开百姓之智!”说到这里,淳于越已经是有些紧张了起来。看着扶苏,期待着扶苏说出个准数出来。

    扶苏闭眼沉思,算是明白了淳于越的心思。

    淳于越是做学问的,对官场当然是不明白。可作为大皇子的老师,难道真的对政治一点也不知道?

    这显然是不可能的。

    单单是从学派而言,淳于越自然是儒家的。作为身负天下声名的大儒,他知道儒家在秦国国内的地位并不乐观,在朝中,占据多数的也并非是儒家。虽说在晋阳行在,扶苏早就废除了焚书坑儒那会发布的对于文化钳制的法令,可儒家在秦国内部的发展并不迅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