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国公务员制度起源于19世纪晚期,稍晚于老邻居英国和法国。初期为官员制度,因为历史上德国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局面,公务员任用上保持“恩赐官职”传统。1953年颁布《德国联邦公务员法》及配套法规体系,成立联邦文官委员会正式对公务员进行统一管理。

    德国公务员系统属于有共同管理职务的分类系统,既考虑职务的俸给等级,又反映工作于职务的特点。概括起来就是重视人才主义及考试用人;重视人事管理运作机制立法;强调分权管理和协商机制。

    关于晋升,德国公务员上升渠道主要有三种

    一是职等内的晋级,相当于中国目前实施的职绩并行。德国公务员分为16个职等,每个职等又设置9-15个俸级。公务员一般情况下每两年晋升一个俸级,可想而知到退休也只能跃一个职等。

    二是职内升职等,必须经过专业学校再教育,然后参加升级考试,通过后方有升职等的资格。横向比较,相当于领导干部提拔前到党校学习,但还得外加升级考试,显然难度大多了。

    三是高级职公务员晋升,到这个层级可以由正府要员直接委任,或晋升正务性职位,或担任公营企业高级主管职位。

    说明一点,放诸世界各国如果没有过硬的本事和水平,碌碌无为混迹于公务员队伍实际上很难出人头地。

    英国、法国、意大利等公务员管理情况也差不多,都结合“德才”和“业绩”考核,考查与考评相结合。

    为什么针对性只到德国考察呢?京都高层有非常多的考虑,主要原因当然是学习日尔曼人的严谨与纪律性;也有与英、法等欧洲国家交恶,全面拉近与德国关系的因素,另外德国举世闻名的重工业体系一直是京都相当重视并竭力效仿的。

    德国公务员管理实行“高薪养廉”制度,待遇比英美法等高一截,除了工作稳定、终身聘用、只需缴纳很小比例的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,更享有高额退休金及医疗津贴。

    然而这只是相对而言。在德国可以算得上高收入的行业始终集中在医药、汽车、化工等领域,高收入职业集中在医生、律师、工程师、计算机从业者等,这当中的香饽饽最数机械工程师,稳居第一流水平。所以德国劳资关系一般比较稳定,象日企一样很多人都在一家公司工作到退休。

    在慕尼黑市府座谈会上,市长汉斯在大谈德国公务员体系种种优点后,话锋一转,毫不讳言指出当前两方面隐忧

    一方面持续的、难以遏制的低生育率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,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将有60万公务员退休,从每年毕业生优先流动顺序来看,公务员远远落后于高收入行业因此可能将产生15万左右空缺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德国人呆板、顽固、不知变通的天性使得行政效率日益低下,已经成为远超过“官僚”排在首位的痼疾,麻烦的是,至今从德国高层到基层都想不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。

    汉斯市长举了个两棵树将超级汽车工业基地拖了二十年的例子。

    慕尼黑市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与某世界驰名车企达成协议,在城市西南区域修建总投资上百亿欧元的超级汽车工业基地。本来所有准备工作全部到位,包括向来难说话的议会也以多数票通过,然而开工前的图纸审查出了问题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