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催泪很容易做到,比催笑还简单。

    比方说《后来的我们》的催泪方式,故事主线不老老实实打磨终将错过对方的无力感,反倒硬生生安排一个老人逝去的桥段把该赚的眼泪骗到。

    这种行为称之为鸡贼。

    其实在电影语境里,匮乏和泛滥是同源的产物——

    一个是没有什么,硬生生造个不伦不类的出来,突然岔气;

    一个是没有什么,铺天盖地得往上堆哭戏,气喘吁吁。

    不管是生掰还是泛滥,这股喘不上气的问题都来自于:只有被动的煽情,没有平等的共情,电影也就流于施舍怜悯般的煽情。

    《我不是药神》比它们克制得多,也平等得多。

    原版的文木野导演做得很好,很克制!

    比方说吕受益这个人物。

    说实在的这个人太惨了。

    想要让观众哭泣,在这个人物身上做文章不要太简单。

    比方说刚才的片段,护士让程勇出去,准备清创。

    这时候想表现吕受益的痛苦,直接一通大特写怼到王传军脸上,相信此时的王传军想演痛到极致的表情扭曲、汗泪如雨,不要太轻松。

    但让他直接这么卖惨,就有贩卖苦痛的嫌疑,电影也会落到下乘。

    文木野做法是,让镜头在吕受益咬住毛巾后,随着程勇走出病房,大特写拍程勇,背景音是病房里传来吕受益清创时,动物般的嚎叫。